复制
收藏
提问
全网

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三国时期的魏人李登所编的《声类》。此书在史 籍中只有零星记载。在第二本韵书,即吕静的《韵集》(约公元300年)里,部分韵部已经成形。此后的三百年间,有多本韵书相继问世,每一本 在韵部设置上都有所损益。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流传下来。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始于公元5世纪末,当时确立了标准的四声系统: 平、上、去、入。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是真正的声调,“入声”中都是以 非鼻辅音[p][t][k]结尾的音节。声调理论由南朝梁的沈约或稍早时候的 周颙(卒于公元5世纪末)创立,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时期开始,韵书 便多以四声分卷(在此之前据说是以“五音命字的”,但实际情况已不得 而知)。 韵书将所有的汉字(准确说是实词)分成不同的韵部,每一韵部的字 相互押韵而不与其他韵部合辙(第二条原则经常被破坏,也就是说在诗 歌中某些字受传统影响或依某种方言发音被同时归入两个韵部或多个韵 部)。充当韵部名称的是归入某一韵部的典型字。譬如,说到“东韵”, 这就意味着“东”字就是相互合辙的一组汉字(音节)的典型代表。 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音节分属不同韵部,现在通常把仅有声调不同 的韵脚合并为各等或各类,每等(类)最多只有四韵(按照声调数量划 分)。早期的韵书只标韵部而不标等类,即各个声调的字都有自己的韵表 (韵部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每个韵部的字可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 这种小组后来通称为“小韵”——小韵的排列通常并无一定之规。 最为著名的一本韵书,也就是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于公元601年 编撰完成,此书在后来历经修改完善,留传至今。除陆法言本人外,还有 另外8人参加了此书的编著。《切韵》最初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最完整 的只有唐人王仁昫修订于公元706年的《刊谬补缺切韵》。近世陆续出土 了《切韵》早期抄本的残卷。王仁昫在该书开头的“韵目小注”中,论述 了《切韵》与其他早期韵书分韵的异同,这是了解后者分韵体系的唯一材 料。关于《切韵》所反映的音韵系统现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切韵》 反映了当时,即公元6—7世纪的书面语或主要方言的实际发音。另有意见 认为,《切韵》为前代诸家韵书之总和,编著时也酌情收录其他方言音。 也有人推测《切韵》的作者设置了一些并未存在的韵部。隋朝诗人实际使 用的韵部与《切韵》中的韵部并不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第二种观点的正 确性;《切韵》的某些韵部在当时的诗歌里实际上是没有做区分的。以上语段中不准确的地方

秀丽理想者
2个月前
全网
文档
学术
百科
知识库
时间不限
自动

理解问题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三国时期的魏人李登所编的《声类》。此书在史 籍中只有零星记载。在第二本韵书,即吕静的《韵集》(约公元300年)里,部分韵部已经成形。此后的三百年间,有多本韵书相继问世,每一本 在韵部设置上都有所损益。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流传下来。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始于公元5世纪末,当时确立了标准的四声系统: 平、上、去、入。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是真正的声调,“入声”中都是以 非鼻辅音[p][t][k]结尾的音节。声调理论由南朝梁的沈约或稍早时候的 周颙(卒于公元5世纪末)创立,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时期开始,韵书 便多以四声分卷(在此之前据说是以“五音命字的”,但实际情况已不得 而知)。 韵书将所有的汉字(准确说是实词)分成不同的韵部,每一韵部的字 相互押韵而不与其他韵部合辙(第二条原则经常被破坏,也就是说在诗 歌中某些字受传统影响或依某种方言发音被同时归入两个韵部或多个韵 部)。充当韵部名称的是归入某一韵部的典型字。譬如,说到“东韵”, 这就意味着“东”字就是相互合辙的一组汉字(音节)的典型代表。 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音节分属不同韵部,现在通常把仅有声调不同 的韵脚合并为各等或各类,每等(类)最多只有四韵(按照声调数量划 分)。早期的韵书只标韵部而不标等类,即各个声调的字都有自己的韵表 (韵部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每个韵部的字可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 这种小组后来通称为“小韵”——小韵的排列通常并无一定之规。 最为著名的一本韵书,也就是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于公元601年 编撰完成,此书在后来历经修改完善,留传至今。除陆法言本人外,还有 另外8人参加了此书的编著。《切韵》最初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最完整 的只有唐人王仁昫修订于公元706年的《刊谬补缺切韵》。近世陆续出土 了《切韵》早期抄本的残卷。王仁昫在该书开头的“韵目小注”中,论述 了《切韵》与其他早期韵书分韵的异同,这是了解后者分韵体系的唯一材 料。关于《切韵》所反映的音韵系统现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切韵》 反映了当时,即公元6—7世纪的书面语或主要方言的实际发音。另有意见 认为,《切韵》为前代诸家韵书之总和,编著时也酌情收录其他方言音。 也有人推测《切韵》的作者设置了一些并未存在的韵部。隋朝诗人实际使 用的韵部与《切韵》中的韵部并不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第二种观点的正 确性;《切韵》的某些韵部在当时的诗歌里实际上是没有做区分的。以上语段中不准确的地方

已完成理解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三国时期的魏人李登所编的《声类》。此书在史 籍中只有零星记载。在第二本韵书,即吕静的《韵集》(约公元300年)里,部分韵部已经成形。此后的三百年间,有多本韵书相继问世,每一本 在韵部设置上都有所损益。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流传下来。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始于公元5世纪末,当时确立了标准的四声系统: 平、上、去、入。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是真正的声调,“入声”中都是以 非鼻辅音[p][t][k]结尾的音节。声调理论由南朝梁的沈约或稍早时候的 周颙(卒于公元5世纪末)创立,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时期开始,韵书 便多以四声分卷(在此之前据说是以“五音命字的”,但实际情况已不得 而知)。 韵书将所有的汉字(准确说是实词)分成不同的韵部,每一韵部的字 相互押韵而不与其他韵部合辙(第二条原则经常被破坏,也就是说在诗 歌中某些字受传统影响或依某种方言发音被同时归入两个韵部或多个韵 部)。充当韵部名称的是归入某一韵部的典型字。譬如,说到“东韵”, 这就意味着“东”字就是相互合辙的一组汉字(音节)的典型代表。 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音节分属不同韵部,现在通常把仅有声调不同 的韵脚合并为各等或各类,每等(类)最多只有四韵(按照声调数量划 分)。早期的韵书只标韵部而不标等类,即各个声调的字都有自己的韵表 (韵部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每个韵部的字可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 这种小组后来通称为“小韵”——小韵的排列通常并无一定之规。 最为著名的一本韵书,也就是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于公元601年 编撰完成,此书在后来历经修改完善,留传至今。除陆法言本人外,还有 另外8人参加了此书的编著。《切韵》最初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最完整 的只有唐人王仁昫修订于公元706年的《刊谬补缺切韵》。近世陆续出土 了《切韵》早期抄本的残卷。王仁昫在该书开头的“韵目小注”中,论述 了《切韵》与其他早期韵书分韵的异同,这是了解后者分韵体系的唯一材 料。关于《切韵》所反映的音韵系统现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切韵》 反映了当时,即公元6—7世纪的书面语或主要方言的实际发音。另有意见 认为,《切韵》为前代诸家韵书之总和,编著时也酌情收录其他方言音。 也有人推测《切韵》的作者设置了一些并未存在的韵部。隋朝诗人实际使 用的韵部与《切韵》中的韵部并不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第二种观点的正 确性;《切韵》的某些韵部在当时的诗歌里实际上是没有做区分的。以上语段中不准确的地方

展开阅读网页

更专业一些
转笔记
专业
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三国时期的魏人李登所编的《声类》。此书在史 籍中只有零星记载。在第二本韵书,即吕静的《韵集》(约公元300年)里,部分韵部已经成形。此后的三百年间,有多本韵书相继问世,每一本 在韵部设置上都有所损益。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流传下来。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始于公元5世纪末,当时确立了标准的四声系统: 平、上、去、入。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是真正的声调,“入声”中都是以 非鼻辅音[p][t][k]结尾的音节。声调理论由南朝梁的沈约或稍早时候的 周颙(卒于公元5世纪末)创立,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时期开始,韵书 便多以四声分卷(在此之前据说是以“五音命字的”,但实际情况已不得 而知)。 韵书将所有的汉字(准确说是实词)分成不同的韵部,每一韵部的字 相互押韵而不与其他韵部合辙(第二条原则经常被破坏,也就是说在诗 歌中某些字受传统影响或依某种方言发音被同时归入两个韵部或多个韵 部)。充当韵部名称的是归入某一韵部的典型字。譬如,说到“东韵”, 这就意味着“东”字就是相互合辙的一组汉字(音节)的典型代表。 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音节分属不同韵部,现在通常把仅有声调不同 的韵脚合并为各等或各类,每等(类)最多只有四韵(按照声调数量划 分)。早期的韵书只标韵部而不标等类,即各个声调的字都有自己的韵表 (韵部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每个韵部的字可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 这种小组后来通称为“小韵”——小韵的排列通常并无一定之规。 最为著名的一本韵书,也就是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于公元601年 编撰完成,此书在后来历经修改完善,留传至今。除陆法言本人外,还有 另外8人参加了此书的编著。《切韵》最初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最完整 的只有唐人王仁昫修订于公元706年的《刊谬补缺切韵》。近世陆续出土 了《切韵》早期抄本的残卷。王仁昫在该书开头的“韵目小注”中,论述 了《切韵》与其他早期韵书分韵的异同,这是了解后者分韵体系的唯一材 料。关于《切韵》所反映的音韵系统现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切韵》 反映了当时,即公元6—7世纪的书面语或主要方言的实际发音。另有意见 认为,《切韵》为前代诸家韵书之总和,编著时也酌情收录其他方言音。 也有人推测《切韵》的作者设置了一些并未存在的韵部。隋朝诗人实际使 用的韵部与《切韵》中的韵部并不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第二种观点的正 确性;《切韵》的某些韵部在当时的诗歌里实际上是没有做区分的。以上语段中不准确的地方
知识树
最早的一本韵书是三国时期的魏人李登所编的《声类》。此书在史 籍中只有零星记载。在第二本韵书,即吕静的《韵集》(约公元300年)里,部分韵部已经成形。此后的三百年间,有多本韵书相继问世,每一本 在韵部设置上都有所损益。遗憾的是这些书没有一本流传下来。 对汉语声调的研究始于公元5世纪末,当时确立了标准的四声系统: 平、上、去、入。实际上,只有前三种是真正的声调,“入声”中都是以 非鼻辅音[p][t][k]结尾的音节。声调理论由南朝梁的沈约或稍早时候的 周颙(卒于公元5世纪末)创立,一直沿用至今。从这个时期开始,韵书 便多以四声分卷(在此之前据说是以“五音命字的”,但实际情况已不得 而知)。 韵书将所有的汉字(准确说是实词)分成不同的韵部,每一韵部的字 相互押韵而不与其他韵部合辙(第二条原则经常被破坏,也就是说在诗 歌中某些字受传统影响或依某种方言发音被同时归入两个韵部或多个韵 部)。充当韵部名称的是归入某一韵部的典型字。譬如,说到“东韵”, 这就意味着“东”字就是相互合辙的一组汉字(音节)的典型代表。 音节相同但声调不同的音节分属不同韵部,现在通常把仅有声调不同 的韵脚合并为各等或各类,每等(类)最多只有四韵(按照声调数量划 分)。早期的韵书只标韵部而不标等类,即各个声调的字都有自己的韵表 (韵部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每个韵部的字可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 这种小组后来通称为“小韵”——小韵的排列通常并无一定之规。 最为著名的一本韵书,也就是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于公元601年 编撰完成,此书在后来历经修改完善,留传至今。除陆法言本人外,还有 另外8人参加了此书的编著。《切韵》最初的版本早已失传,现存最完整 的只有唐人王仁昫修订于公元706年的《刊谬补缺切韵》。近世陆续出土 了《切韵》早期抄本的残卷。王仁昫在该书开头的“韵目小注”中,论述 了《切韵》与其他早期韵书分韵的异同,这是了解后者分韵体系的唯一材 料。关于《切韵》所反映的音韵系统现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切韵》 反映了当时,即公元6—7世纪的书面语或主要方言的实际发音。另有意见 认为,《切韵》为前代诸家韵书之总和,编著时也酌情收录其他方言音。 也有人推测《切韵》的作者设置了一些并未存在的韵部。隋朝诗人实际使 用的韵部与《切韵》中的韵部并不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第二种观点的正 确性;《切韵》的某些韵部在当时的诗歌里实际上是没有做区分的。以上语段中不准确的地方
古代韵书的发展历程?
韵书对汉语语音的影响?
古代韵书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以上内容由AI搜集生成,仅供参考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