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段文字翻译为白话文:《诗·邶风·柏舟》一篇,稍辟斯(指《离骚》)境,然尚是剪而不断之情。(《管锥编》第893页) 《楚辞·离骚》: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有其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独怀乎故宇!”……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所谓:“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而非“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之比。《邶风·柏舟》云:“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屈子则固能“奋飞”者。(《管锥编》第910页)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者情也,所写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也、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二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分、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釆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谈艺录》第562页)
理解问题将这段文字翻译为白话文:《诗·邶风·柏舟》一篇,稍辟斯(指《离骚》)境,然尚是剪而不断之情。(《管锥编》第893页) 《楚辞·离骚》: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有其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独怀乎故宇!”……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所谓:“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而非“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之比。《邶风·柏舟》云:“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屈子则固能“奋飞”者。(《管锥编》第910页)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者情也,所写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也、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二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分、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釆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谈艺录》第562页)
已完成理解「将这段文字翻译为白话文:《诗·邶风·柏舟》一篇,稍辟斯(指《离骚》)境,然尚是剪而不断之情。(《管锥编》第893页) 《楚辞·离骚》: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有其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独怀乎故宇!”……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所谓:“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而非“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之比。《邶风·柏舟》云:“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屈子则固能“奋飞”者。(《管锥编》第910页)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者情也,所写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也、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二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分、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釆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谈艺录》第562页)」
展开阅读网页
这段文字是古代文学评论,涉及对《诗经》中的《邶风·柏舟》和《楚辞》中的《离骚》的解读,以及对情感表达和写景技巧的讨论。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白话文翻译:
《诗经·邶风·柏舟》这篇文章,稍微开拓了《离骚》的境界,但仍然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管锥编》第893页提到,尽管《离骚》试图表达复杂的情感,但情感的复杂性仍然像剪不断一样纠缠不清。
《楚辞·离骚》中说:“思考九州的广阔,难道只有那里有美女吗?……为什么那里没有芳草呢?你独自怀念着故乡!”韩愈在《后廿九日复上书》中提到,如果周朝不行,就去鲁国;如果鲁国不行,就去齐国;如果齐国不行,就去宋国、郑国、秦国、楚国,而不是“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四海之内只有一个国家”的比较。《邶风·柏舟》中说:“遭受了很多痛苦和侮辱,静下心来思考,却不能振翅高飞”;而屈原则是能够“振翅高飞”的人。《管锥编》第910页。
在表达情感和描写景色时,重要的是要有所保留,不要全部表达出来。所谓的有所保留,就像在万绿丛中点缀一点红色,作者只提到一个角落,而读者可以想象出其他三个角落,看到一点红色就能想象出无数的嫣红和姹紫。这里所说的是情感,所写的是景色,所说的不足和写不尽的,而余味深长,也是情感和景色。以《诗经》的《三百篇》为例。《车攻》中的“马鸣萧萧,旌旗悠悠”,写的是两件小事,但可以看出军队的整齐严肃;《柏舟》中的“心之忧矣,如匪澣衣”,写的是家常琐事,但诗人的身份、性格、境遇都值得想象;《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时情感也随之流露,征役的情况、岁月的感觉,都在言外。《谈艺录》第562页。4
《诗·邶风·柏舟》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诗经》中的《邶风·柏舟》是一首以“隐忧”为诗眼、主线的诗歌,通过逐层深入的表达,抒发了作者的爱国忧己之情。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因受群小倾陷,而主上不明,无法施展抱负的忧愤情绪。57关于《邶风·柏舟》的具体创作背景,有多种解释,包括姑娘婚姻不自由、向母亲倾诉坚贞爱情的解释,以及姑娘爱恋男子却遭母亲反对的说法。6此外,还有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妇人之诗,展现了妇人的坚贞与节操。89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份,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楚辞·离骚》中提到的“九州”具体指的是哪些地区?
“九州”是中国古代对国家的称呼,具体指的地区在不同典籍中有所差异。《周礼》中记载的九州是以中原黄河流域为中心,按照各个州所处的方位进行划分和命名,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具体包括哪些地方并不清楚。13另外,关于“九州”的划分,有说法认为是黄帝所划分,也有认为是大禹所为,其中大禹的说法因为与九口“大鼎”的传说相关联,被普遍认为更具说服力。14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九州”,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但具体指代的地域范围可能需要结合古代地理和历史背景来进一步解读。
韩愈在《后廿九日复上书》中提到的“周、鲁、齐、宋、郑、秦、楚”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
在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书》中,他通过提及“周、鲁、齐、宋、郑、秦、楚”等古代诸侯国,来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重视和对宰相的期望。这些地名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各个地区和国家,韩愈借此来说明自己对人才的广泛搜求和包容,希望宰相能够像周公那样,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任用贤才。15161718192021222324通过这些地名的列举,韩愈强调了人才的地域多样性和宰相应有广泛吸纳人才的胸怀。
《邶风·柏舟》中的“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这句话出自《诗经》中的《邶风·柏舟》,表达了诗人遭受了许多忧患和屈辱的情感。这里的“觏闵”意味着遭受忧患,“受侮”则是指受到了侮辱。诗人通过这句话,倾诉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不幸和内心的苦楚。25262728293031这种情感的表达,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体现了《诗经》中常见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谈艺录》中提到的“余味深蕴”是指什么?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学术著作,其中“余味深蕴”这一表述,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和持久的影响力。钱钟书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辞藻华丽,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哲理和情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思考。343537383940414243这种“余味”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通过深入探讨和赏析,读者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启迪。
《诗·邶风·柏舟》4 | 《诗经》中《邶风·柏舟》篇 描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思考。 |
《楚辞·离骚》4 | 屈原《离骚》 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4 | 韩愈上书 反映了韩愈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不同国家的态度。 |
《管锥编》第893页4 | 《管锥编》论述 《诗经》与《离骚》情感表达的异同。 |
《管锥编》第910页4 | 《管锥编》分析 《邶风·柏舟》与屈原作品的情感与志向。 |
《谈艺录》第562页4 | 《谈艺录》探讨 诗歌中情感与景物描写的深远意义。 |
《诗·邶风·柏舟》4 | 古代诗歌 描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
《楚辞·离骚》4 | 楚辞经典 屈原抒发对理想国的向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追求。 |
《管锥编》4 | 文学评论 钱钟书对古代文学的深入分析,探讨诗歌情感与景物描写。 |
《谈艺录》4 | 艺术评论 钱钟书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强调情感与景物的表达与留白。 |
《诗·邶风·柏舟》4 | 古代诗歌 描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情感深沉。 |
《楚辞·离骚》4 | 屈原作品 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追求。 |
韩愈4 | 唐代文学家 提倡文学革新,反对盲目模仿。 |
《车攻》4 | 《诗经》篇章 通过小事物反映军容整肃。 |
《采薇》4 | 《诗经》篇章 写景抒情,表达征役岁月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