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收藏
提问
研究

国内外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及损失规律研究现状

cdf4e782a
0秒前
全网
文档
学术
百科
知识库
时间不限
自动
参考了34个来源并总结
查看步骤
全网检索信息
好氧堆肥
氮素转化
氮素损失
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
农业技术
找到“tjxb.ijournals”、“cstj.cqvip”、“tjxb.ijournals”34网站资料
回答完成
回答研究模式
更简洁一些

国内外在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及损失规律的研究现状表明,氮素转化与损失是影响堆肥质量的关键因素,降低氮素损失有助于提高堆肥产品的质量2。好氧堆肥过程中,由于高温、高pH值以及局部厌氧等条件,含氮物质可能会以氨气(NH3)、氧化亚氮(N2O)、氮气(N2)等形式逸出体系,这不仅降低了堆肥产品的品质,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15

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堆体环境、提高微生物活性、调控堆体氮循环反应,可以显著降低堆肥氮损失。例如,生物炭、磷镁添加剂、微生物菌剂等外源物质已被证实在控制好氧堆肥氮损失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这些外源添加剂对堆肥氮素转化代谢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与堆肥基质的相互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1

此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污泥及餐厨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过程、损失因素、损失机理及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城市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优化工艺46。通过对1993—2022年间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可以了解近30年来国内外在堆肥领域对氮排放和转化的研究进展7

在具体的工艺研究方面,例如密闭式好氧堆肥工艺,已经在含水率75%和通风量0.2 L/(kg·min)的条件下,针对厨余垃圾和园林废物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适用于这些有机废物的共堆肥工艺8。同时,也有研究对厨余垃圾、剩余污泥及畜禽粪便等有机固废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控制氮素损失的研究提出了展望9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及损失规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外源添加剂的作用机制以及优化堆肥工艺,以实现氮素的有效保留和堆肥品质的提升。

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主要形式包括氨气(NH3)、氧化亚氮(N2O)和氮气(N2)。这些含氮物质在堆肥过程中由于高温、高pH值以及局部厌氧等条件的影响而逸出体系,导致氮素的损失。126

如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添加剂来控制好氧堆肥中的氮素损失?

控制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可以通过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添加剂实现。物理添加剂如生物炭可以改善堆体环境,化学添加剂如磷镁添加剂可以降低氨挥发,生物添加剂如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和调控氮循环反应。这些添加剂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堆肥过程,从而减少氮素的损失。112

在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如何影响氮素的转化和代谢?

微生物活性在堆肥过程中对氮素的转化和代谢起着关键作用。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促进有机氮的矿化,转化为氨氮,进而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氮和氮气。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氮素的转化途径和效率,进而影响堆肥产品的品质和环境安全。520

外源物质对堆肥氮素转化代谢过程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外源物质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和代谢。例如,生物炭等物理添加剂可以改善堆体的通气和孔隙率,化学添加剂可以调节堆体的pH值和营养成分,生物添加剂可以增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这些作用共同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群落结构,进而调控氮素的转化途径和速率。117

近30年来,国内外在堆肥领域对氮排放和转化的研究有哪些主要进展?

近30年来,国内外在堆肥领域对氮排放和转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发现,中国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国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研究趋势和特点包括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微生物驱动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堆肥重金属富集以及堆肥成熟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此外,研究也关注了堆肥过程中氨气挥发和氮素损失的环境影响,以及通过不同添加剂减少氮损失的策略。731

你觉得结果怎么样?
相关内容11

好氧堆肥氮循环机理研究1

氮循环机理 综述了物理、化学、生物添加剂控制氮损失的研究成果。

氮素转化与损失对堆肥质量的影响2

堆肥质量影响 降低氮素损失有助于提高堆肥产品的质量。

外源物质调控好氧堆肥氮损失研究进展4

氮损失控制 总结氮素转化过程、损失因素及控制措施。

堆肥中氮的循环与微生物作用5

微生物作用 氮循环依赖微生物驱动的氮素转化。

好氧高温堆肥中氮素挥发损失控制6

氮挥发控制 综述了氮素挥发损失的优化堆肥工艺。

堆肥领域氮排放和转化文献计量分析7

文献计量分析 近30年国内外堆肥领域氮排放和转化研究。

同济大学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

研究团队 专注于水环境研究。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

学术机构 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化学与环境学院3

教育机构 研究化学与环境科学。

乔俊莲3

主要研究者 同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注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谢丽3

通讯作者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理论。

以上内容由AI搜集生成,仅供参考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