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青
何其芳(1912年2月5日—1977年7月24日),原名何永芳,是中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红学”理论家124。他出生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毕业后在全国各地任教2。何其芳的文学成就卓著,他与李广田、卞之琳并称为“汉园三诗人”,共同创作了《汉园集》2。他的个人代表作品包括《预言》、《夜歌》、《画梦录》等1。
何其芳的诗歌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秋天》创作于1932年,以季节为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秋天的感情,形式整齐、韵律严格、节奏谐美5。他的另一首诗歌《秋海棠》则体现了艾青早期的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温暖而真诚的声音9。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收录了他1933至1935年间的作品,展现了他作为孤独者的内心生活和对人生苦闷、孤独和彷徨的抒写8。他的散文作品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尽管他在写作时与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相对隔离,但他的作品中已隐约透射出进步的思想意义8。
何其芳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他的青少年时代被自己概括为“寂寞”,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祖父和父亲都是守旧的乡村绅士6。尽管如此,何其芳的祖父在生活上颇有风采,懂得医术和绘画,这些经历对何其芳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培养了他的服务精神和美感意识6。
在政治上,何其芳在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建国后,他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文学评论》主编2。
何其芳的文学现象凸显了中国现代作家乃至知识分子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重辩证关系3。他的创作和生活经历,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中的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