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受试者,基线靶病灶直径和位30mm,无非靶病灶,基线后经过五次影像学检查,靶病灶直径和分别为35mm,25mm,17mm
理解问题某一受试者,基线靶病灶直径和位30mm,无非靶病灶,基线后经过五次影像学检查,靶病灶直径和分别为35mm,25mm,17mm
已完成理解「某一受试者,基线靶病灶直径和位30mm,无非靶病灶,基线后经过五次影像学检查,靶病灶直径和分别为35mm,25mm,17mm」
展开阅读网页
根据RECIST 1.1标准,靶病灶的疗效评估是通过比较基线后各时点的靶病灶直径总和与基线直径总和来确定的。8 在本例中,受试者的基线靶病灶直径和为30mm,经过五次影像学检查后,靶病灶直径和分别为35mm,25mm,17mm。下面将根据RECIST 1.1标准,分析这三次检查结果的疗效评估。
😊靶病灶直径变化分析
-
第一次检查(35mm):靶病灶直径和从基线的30mm增加到35mm,增加了16.7%。根据RECIST 1.1标准,靶病灶直径总和增加<20%,属于疾病稳定(SD)。7 这表明在第一次检查时,治疗尚未达到显著的疗效,但病情也未出现明显恶化。
-
第二次检查(25mm):靶病灶直径和从基线的30mm减少到25mm,减少了16.7%。根据RECIST 1.1标准,靶病灶直径总和减少>30%为部分缓解(PR),而本例中减少幅度为16.7%,因此仍属于疾病稳定(SD)。7 这表明治疗开始显现一定的疗效,但尚未达到显著缓解的标准。
-
第三次检查(17mm):靶病灶直径和从基线的30mm减少到17mm,减少了43.3%。根据RECIST 1.1标准,靶病灶直径总和减少>30%为部分缓解(PR)。7 这表明经过三次治疗,疗效显著,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疗效评估总结
综上所述,该受试者在经过五次影像学检查后,靶病灶直径和的变化情况如下:
- 第一次检查:疾病稳定(SD),靶病灶直径和从30mm增加到35mm,增加16.7%。
- 第二次检查:疾病稳定(SD),靶病灶直径和从30mm减少到25mm,减少16.7%。
- 第三次检查:部分缓解(PR),靶病灶直径和从30mm减少到17mm,减少43.3%。
这表明该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疗效逐渐显现。从第二次检查开始,靶病灶直径和开始减少,到第三次检查时已达到部分缓解的标准。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指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