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理解问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已完成理解「《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展开阅读网页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在中秋佳节之际,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变迁和月亮的感慨。
创作背景
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久,未能团聚。在中秋之夜,面对皓月,苏轼心潮起伏,借酒兴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也反映了苏轼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的心境35。
词句赏析
词的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月亮的好奇和对天宫的向往。接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描绘了词人想要飞升天宫,但又担心那里的寒冷,体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感悟1。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的领悟。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词人对亲人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24。
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在艺术上运用了对比、拟人、拟物等手法,通过形象的描绘,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这些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苏轼的高超才华和深厚情谊45。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8。
这首词作为中秋词中的佳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颂,其深刻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提到的“琼楼玉宇”具体指的是什么?
“琼楼玉宇”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指的是想象中的仙宫,用美玉砌成的楼宇。2
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他与弟弟苏辙分别了多久?
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间亲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2728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他的政治处境是如何的?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期间,政治处境并不乐观,这与当时整个政治形势以及苏轼此前、当时、此后的情况都有联系。40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创作背景中,苏轼与王安石等人的政见有何不同?
苏轼与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主要是因为苏轼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而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1 | 词牌起源 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开头部分。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 中秋望月怀人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4 | 词中情感表达 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词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5 | 人生与月亮感慨 苏轼饮酒思念弟弟,表达对人生变迁和月亮的感慨。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7 | 中秋咏月兼怀亲人 苏轼作此篇,向来脍炙人口,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8 | 词人形象描绘 苏轼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的境界,反衬自己的意绪。 |
苏轼8 | 宋代文学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 |
苏辙3 | 苏轼的弟弟 字子由,与苏轼关系密切,常在作品中提及。 |
苏轼1 | 词人简介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
苏辙1 | 苏轼之弟 字子由,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 |